吉州窯,是漢族傳統(tǒng)制瓷工藝中的珍品,作為江南地區(qū)(江西吉安)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,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。吉州窯的豐富燒瓷,經驗和名工巧匠對江西地區(qū)瓷業(yè)的發(fā)展提高,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。吉州古窯興于晚唐,盛于兩宋,衰于元末,因地命名,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,故又名東昌窯、永和窯。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,尤以黑釉瓷(亦稱天目釉瓷)產品著稱,其獨創(chuàng)的“木葉天目”、“剪紙貼花天目”和“玳瑁天目”飲譽中外。灑釉、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窯的標志性品種。
吉州窯是中國古代黑釉釉瓷生產中心之一。所產瓷器種類繁多,已發(fā)現的瓷形有120余種。按胎釉可分為青釉瓷、乳白釉瓷、綠釉瓷、黑釉瓷、彩繪瓷、雕塑瓷和玻璃器等。吉州窯的兔毫斑、鷓鴣斑和玳瑁斑成為傳世珍品。
? ? ??
- 制造工藝?
吉州窯的瓷土主要來源于贛江對岸的雞崗嶺和窯場周圍。生產就在江邊的沙丘地上,使得砂粒大量混入瓷土,因而胎質中含砂量大,導致胎質粗松吸水力強,粗看似陶,但敲之具金屬聲。
由于胎泥含砂量高,修胎時往往發(fā)生阻刀、跳刀現象,在器底及圈足內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。而胎體表面留下波浪痕經施釉后,其痕跡雖有所減弱,直面觀測不易發(fā)現,但用手觸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,在適當的角度側視,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。
? ? 吉州窯在五代時期就已經開始挖白土做瓷器。根據永和鎮(zhèn)民間流傳的斷土說來分析,永和鎮(zhèn)的白土沒有斷絕,實際上至今仍可以挖到白土,所以斷土指的是優(yōu)質白土斷絕了來源。在優(yōu)質白土每況愈下之際到完全斷絕來源這段時間,吉州窯人為了節(jié)約優(yōu)質白土,唯一可采取的辦法就是覆燒,籍此把瓷胎做薄,節(jié)省原料。
? ? ? 吉州窯的黑釉瓷器因上釉稀薄,受釉冷得快、胎冷得慢的溫差影響,幾乎所有的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中鏡下均可看到不規(guī)則的冰裂現象。
? ? ? 因上釉稀薄,在阻刀、跳刀所造成的輕微起伏處,釉料難以掛附均勻,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;也正因為上釉稀薄,坯胎吸附過多,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,顯得粗糙干澀,有如“雨花石”見水就亮的特質,因為水會迅速填滿缺釉毛孔,使釉面渾然一體,自然就晶瑩剔透了。
瓷器形制
碗、盤、壺的底足在唐末五代是玉璧足餅底、矮圈足為主;到了北宋前期則發(fā)展為高圈足、大圈足,中后期又為矮圈足:至南宋早期演變?yōu)榧偃ψ?,中期圈足直徑逐漸縮小,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,再在近足處橫旋一刀,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。
北宋以前的黑釉瓷為防止釉粘連,保證成品率,均施半截釉;南宋前期,由于墊圈的出現,固定了疊燒器物之間的間隙,能較好地防止釉粘連,形成了除圈足外略顯稍許胎,即釉不及底的形態(tài):南宋中期以后,由于較準確地掌握了墊圈厚薄規(guī)律,形成了除圈足內無釉,器內外施滿釉的形態(tài)。這些都是吉州窯產品“多露胎骨”的原因,也是其斷代特征之一。
元代乳白瓷沒有各式碗、碟、高足杯和玉壺春瓶等。高足杯、芒口太平底印花碗、玉壺春瓶和芒口雙魚紋印花碟等,都是元代典型斷代器。
白釉彩繪瓷類
吉州窯黑釉瓷似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燒造。南宋時期的黑釉瓷有芒口、斂口、卷唇、深腹、外黑內白釉碗、盤、芒口薄唇碟、罐、瓶、注壺、鼎、杯和器蓋等。芒口、底足矮內凹。為吉州窯黑釉碗、盞最常見的特點,且多施滿釉。
吉州窯黑釉瓷似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燒造。南宋時期的黑釉瓷有芒口、斂口、卷唇、深腹、外黑內白釉碗、盤、芒口薄唇碟、罐、瓶、注壺、鼎、杯和器蓋等。芒口、底足矮內凹。為吉州窯黑釉碗、盞最常見的特點,且多施滿釉。
? ? ? 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,紋樣裝飾豐富多彩。按胎釉可分為青釉、黑釉、乳白釉、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。在裝飾技法上采用灑釉、剪紙、貼花、剔花、印花、彩繪、劃花和堆塑等,變幻無窮,在瓷器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上得到統(tǒng)一。